Hello 大家早上好!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国产车的进步有目共睹,而韩系车的日渐边缘化也肉眼可见。去年,韩系车在国内的市占率只还剩 1% 多,韩系电车更是马路上的稀有品种,能见度比超跑还低。
但最近啊,在一个全球最有影响的力的年度车评选——World Car Awards(世界年度车)上,来自全球 32 个国家的 100 位汽车媒体人,却把年度车大奖、年度电动车和年度汽车设计三项大奖,都给了韩系电动车—— IONIQ 6。那是这个奖项故意无视中国车、歧视中国车吗?还是中国电动车真的不如韩系呢?" 世界年度车 "
没有无视中国
首先,作为全球汽车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,World Car Awards 并没有无视中国,这次的 100 名评委里,有 7 位来自中国。
另外,World Car Awards 组委会还认定了全球 7 个主流汽车市场,其中就包括中国,其余的还有美国、日本、韩国、印度,以及欧洲和拉丁美洲。那么,既把中国认定为主流市场,又不缺少中国评委,为啥这个评选里几乎没有中国车的身影,反而让韩系电动车成了最大赢家呢?
原因就出在这个奖项的名字上——世界年度车,重点在 " 世界 " 俩字上。所以这个奖项规定参与评选的车型要满足 3 个要求:
1、至少在 5 个国家销售
2、至少包含两个主流市场
3、年销量不低于 1 万台
而就是这几条要求,把绝大部分中国新势力车企、甚至传统品牌的电动车都拒之门外了。
所以,并非是世界年度车有意排挤中国品牌,而是我们在国内虽然已经很卷了,但在出海、国际化这件事上,确实才刚刚起步。而韩系车呢,在国内虽然越来越边缘化,但在国际上却风生水起。去年,现代起亚全球销量达到了680 多万辆,成为了仅次于丰田、大众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。
并且,因为 " 大韩民国 ",国内市场实在是太小,韩系车要想发展,必须也只能依赖国际市场。所以,他们在美国、欧洲、印度、拉美、东南亚等都有不错的销量。在全球化运营上、在国际市场的存在感和知名度上,在都远远领先于中国品牌。对国产车的启示
其实啊,不管这个 " 世界年度车 " 有没有中国品牌都不重要,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一个海外的评奖来肯定自己了,我们的进步有目共睹。
但重要的是这个评奖暴露了一个我们的重大短板,那就是虽然在家里已经卷到不行了,但海外的销量和影响力还极为薄弱。
不客气的说,中国汽车市场现在肯定是全球最卷的市场,没有之一。卷到啥程度呢?简单来说吧,挣不挣钱已经不重要了,就算是赔钱也要跟对手死磕,看谁先熬不住,即便一年血亏几十亿、上百亿,也要硬着头皮参与价格战。就拿蔚小理来说,理想去年亏了20.3 亿、小鹏亏了91.4 亿、蔚来更是亏了144.3 亿。另外,像极氪、问界、哪吒、零跑这些,无一例外全部是巨额亏损。
但即便去年是百亿级的巨亏,很多车企也不得不参与如今的价格战,这就是当下国产电动车内卷的程度。可以说,在这波电动化转型里,国产品牌还未真正壮大,却已经提前进入了肉搏战,进入了淘汰赛。之所以会这样,原因有很多,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市场太拥挤了,而车企们又缺乏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。
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,一年的产销量大约在两千六七百万辆,但这也只占到全球产销量的大约 30%,而去年全球的汽车销量是 8000 多万辆。
所以,简单来说,就算国内市场再大,如果所有车企都只盯着国内,那也是狼多肉少。而依靠海外市场的韩系车,即便在中国已经快被归到 " 其它 " 里了,但却成了世界第三大车企。并且,最近现代起亚刚发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,净利润甚至超过了丰田。
走出去,我们正在努力!
其实说到走出去这件事,中国车企一直也没闲着,一直在默默努力。只是在这波电动化浪潮之前,虽然很努力,但始终没啥进展。2012 年出口量就突破了 100 万辆,2020 年还是 100 万辆。
不过,到了 2021 年迎来了转机,出口量一下子翻倍了,达到了 201 万辆。2022 年直接再增加 100 万辆,达到了 311 万辆。什么叫厚积爆发,可能这就叫厚积爆发吧。
更可喜的是,今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我们就会超过日本,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。
看到这有些小伙伴可能要问了,为啥我们汽车出口都快全球第一了,还说我们的汽车没有国际影响呢?首先,快速增长的出口量里,特斯拉贡献了不少,所以这并不完全代表中国品牌的实力。
其次,出口量太低肯定说明没有竞争力,但出口量高了,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竞争力不行。为啥呢,整车出口高,其实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初级形态,意味着本地化生产能力不行。啥意思呢,大众集团去年在中国卖了 300 多万辆车,其中国产化的占了绝大多数。两田、日产、别克也是一样,对成熟的跨国车企来说,本地化生产才是更经济、更高效的选择。
前面说了,既然整车出口是初级形态,那高级形态是啥样呢?我们粗略的把汽车出口分成了四个阶段:
1、单纯的整车出口
2、技术输出
3、生态链输出
4、理念、文化、体系的输出
技术输出是伴随着在地化生产的,当我们去海外落地建厂,也就实现了技术输出。
生态链输出指的是带着国内的供应商们,共同去开拓海外市场。
长城汽车泰国工厂而更高级的形态就是文化、理念的输出了,这个外延就更广了,从审美理念、到对车的认知,甚至也是一种国民性格的表达。
比如,今天大多数国人对汽车的认知和评价体系,就都是被欧美车企培育出来的。虽然大多数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上一次赛道,但圈速、极限操控、极致动力就是成了我们评价一辆的标准。
而今天中国车企要向世界传达的就是基于智能化和电动化,尽量满足车主在所有场景下的用车需求,我们认为这样的车才是好车,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理念的输出。走出去是对抗特斯拉的
唯一出路
出海不但是应对内卷的办法,也是中国品牌对抗特斯拉的唯一出路。为啥这么说呢,现在新能源市场是典型的两超多强的格局,两超就是特斯拉和比亚迪。而对 " 多强 " 们来说,非常尴尬的一点在于,这两超不但销量远远高过自己,并且利润还都是正的,这也就代表着还有继续降价,继续发动价格战的潜力。
而自己这边呢,不参与价格战还是巨亏呢,价格战再加码的话,破产倒闭也不是不可能。某种程度来说," 多强 " 的生存空间,取决于特斯拉和比亚迪的降价幅度。而比亚迪和特斯拉里边,又数特斯拉降价的潜力更大,杀伤力也更大。因为比亚迪 2022 年虽然挣得了 166 亿的利润,但国家补贴就占了 104 亿,而国家补贴在今年已经结束了。所以比亚迪继续降价的能力有限了。
但特斯拉不一样,去年单车利润曾高达7 万元,在今年 1 月初大降价之后,一季度单车利润仍高达 4 万元。而特斯拉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利润,重要原因就是在海外卖得比国内贵得多。比如 model Y 的入门版,在美国售价合人民币约 32 万,在日本售价合人民币约 30 万,但在国内售价多少呢?26.39 万!
这样的价格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当然是好事,但对车企来说,这就相当于特斯拉拿着从全球挣来的利润,在中国打价格战了。那最好的办法是啥呢?当然是也走出去,去全球和特斯拉竞争呀。
写在最后
当前电动车市场的现状是,在国内,各家厂商刺刀见红的般的内卷。而同时,全球市场可以说还是一片蓝海,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功能和配置,对很多国外消费来说还非常新鲜,甚至都没见过。
韩系车没有欧美大厂的底蕴,论可靠性也赶不上日系车的口碑,之所以能在全球风生水起靠的就是一个性价比。但玩性价比这事,全世界没有哪家比得过中国。所以如果中国车企全面出海,至少取得韩系车的市场地位,是可以期待的。大家觉得呢?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