颐和学术 | 颐和园东宫门区域建筑布局及功能演变述略———以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为中心(上) 世界看点
2023-05-28 04:24:01 北京颐和园学会

清代中期至今的270余年间,颐和园几毁几建,其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,园林建筑布局、形制和功能均发生较大变化。颐和园原名清漪园,清乾隆二十九年(1764)建成,咸丰十年(1860)被英法联军焚毁。光绪十二年(1886)开始重建, 光绪十四年易名为颐和园,光绪二十一年(1895)最终竣工。颐和园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个方向均设有宫门,其中东宫门(清漪园时期叫大宫门)是正门,该区域辐射范围大致以东园墻为界,东至西苑,北至国际关系学院南侧,南至二龙闸路。东宫门区域作为进出园林的最紧要处,其变化更为显著,并直接反映园林的历史沿革和功能演变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一、清漪园时期大宫门区域建筑

清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集中、最为恢弘的皇家造园工程,形成“三山五园”皇家园林群。清漪园是西郊园林中最晚建成的一座,它位于三山五园的中心。优越的地理位置,便利的水陆交通,使其成为沟通其他园林、景观的中转站和枢纽。

乾隆帝在《御制万寿山清漪园记》中提及清漪园的兴建动机有两点,一是整理西北郊水系,发挥昆明湖的水利功能,以保障京城用水和漕运水源畅通。二是利用万寿山昆明湖的山水形胜,实现完全按照自身意愿造园的抱负和西郊园林的整体规划。因此,清漪园的定位主要是“敕几清暇,散志澄怀之所”,兼具“阅伍观稼”和“勤政亲贤”。

(一)

主要建筑

大宫门形制为宫殿式大门,区域建筑按照宫门的基本配置设置。乾隆年间绘制的《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》是已知描绘清漪园最早的一幅画卷,图中大宫门区域建筑包括牌楼1座、石桥3座、宫门1座、朝房2座、群房2座,与《钦定日下旧闻考》中“宫门五楹东向,门外南北朝房。驾两石梁,下为溪河,左右罩门内有内朝房,亦南北向,内为勤政殿七楹” 的记载基本一致。 《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·颐和园卷》 (下文所引,仅标出档号和题名)所公布的样式雷图档中,有3张清漪园时期全图,可见当时的建筑布局。其中146-0045《清漪园河道地盘样》(参图1右下方所标方框处)和349-1205《万寿山全图》(参图2右下方所标方框处)只简略勾勒出大宫门区域基本轮廓,主要建筑包括宫门、朝房和石桥。342-0666《清漪园地盘画样》(图3)则更加详尽,用黄签标注主要建筑名称,包括东宫门(大宫门)、内外朝房、军机处、影壁、石桥等。此外,宫门外北侧还散布值房类建筑。 图1 《清漪园河道地盘样》(局部)

(摘自《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·颐和园卷》)

图2 《万寿山全图》(局部)

( 摘自《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·颐和园卷》)

图3 《清漪园地盘画样》(局部)

(摘自《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·颐和园卷》)

(二)

建筑形制

大宫门区域主要建筑有宫门1座5间、内朝房72间、军机处1座、南北朝房2座各5间、影壁1座、牌楼1座、石桥3座。

大宫门坐西朝东,其形制和布局,综合文献记载、样式雷图档和绘画、老照片来看非常统一,均为面阔5间。在《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》和老照片中还可见宫门南北两侧各有1座罩门,宫门前南北两侧各陈列1座铜狮(后期改安)。 朝房包括群朝房和内广场朝房,为皇帝游园时官员备差或休息的场所。群朝房又称内朝房,位于宫门南北两侧,北侧呈“一”字型,南侧呈“L”型,据342-0666《清漪园地盘画样》和清代绘制的《清漪园图》(图4)可知,北群朝房24间,南群朝房48间,合计72间。

图4 《清漪园图》(局部) (颐和园藏)

内广场朝房南北各1座,尺寸有3间、5间的分歧。146-0045《清漪园河道地盘样》和349-1205《万寿山全图》中均为面阔3间,而342-0666《清漪园地盘画样》、《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》和《清漪园图》中皆为面阔5间。借助法国外交官谢满禄1880年至1884年间拍摄的老照片(参图5所标圆圈处)中北朝房檐柱和台阶的位置,可以确定朝房的形制为面阔5间无疑。

图5 清漪园大宫门照片(颐和园藏)

军机处院落1座。军机处也称“军机房”,是清政府的中枢权力机关,由皇帝直接管辖。在皇帝驻跸或临幸的园林、行宫等处也多有设置。据342-0666《清漪园地盘画样》和《清漪园图》可知军机处位于南群房西侧,为1组四合院,正殿坐北朝南,面阔3间,东西配房各3间,南端设有院门。 牌楼1座,是外界进入园林的起点和标志,据工程档案记载其形制为4柱3楼 。中国摄影师赖阿芳1879年拍摄的老照片(图6)中也能清晰地看到牌楼的形制为3间4柱3楼式,没有戗杆,规格较低,东面额曰“罨秀”,西面额曰“涵虚”。

乾隆帝在清漪园建成后许下“园虽成,过辰而往,逮午而返,未尝度宵”(出自《御制万寿山清漪园记》)的承诺,其在园内停留时间较短,没有住宿的情形。之后的嘉庆、道光、咸丰三帝也遵照执行。另外,圆明园有“园居理政”的传统。因此,清漪园不具有完备的理政议事功能,朝房、军机处等建筑的象征性和临时性远甚于实用性。

图6 清漪园大宫门外牌楼照片(颐和园藏)

注释:

① (清) 于敏中:《钦定日下旧闻考》卷八十四 《国朝苑囿·清漪园》,北京古籍出版社,2000年,1391页。

② 国家图书馆编:《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·颐和园卷》,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2018年。

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、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:《清宫颐和园档案·营造制作卷》卷二,中华书局,2015年,628页。

(作者单位: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)

未完待续

本文作者:颐和园博物馆 曹慧

图文编辑与审核:颐和园研究室

*图文版权归颐和园所有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

最新新闻: